前言
本文說明玩家在國戰中的定位,做為調整 Build 的參考方向。
說明
這個遊戲著重分工,角色應該專注在特定情境,想面面俱到只會得到很平庸的 Build。在特定情境外,角色不是不能玩,只是表現沒那麼好。
壯漢 (Bruiser)
在大部隊的前排,負責吸收炮火。當然不是只當肉盾,還會提供傷害、控場。但傷害量不會比專職傷害輸出高。
激戰2的所有範圍技能最高只能同時攻擊五位敵人。因應這個機制,專業大部隊都會排得非常緊密。當大部隊排得夠密,範圍技能無法同時攻擊到所有玩家,就達到分散炮火的功能。
要那麼多玩家協同動作是很難的。專業大部隊都有固定戰隊 (Squad)、聽語音指揮、有隊友提供增益、使用 Meta Build。野團無法達到這種同步率,只能用各自閃招的方式來應戰。
輔助 (Support)
在大部隊的後排,負責治療和提供重要增益。沒有輔助提供這些支援的話,狀漢只是死比較慢的小兵,部隊遲早會倒團。
輔助是敵方部隊首要目標,但這個遊戲的增益施放距離通常在中短距離 (600) 以內。所以輔助會緊貼指揮官,但不要讓自己曝露在第一線。
提供堅定 (Stability Support)
堅定用來抵消控場,對國戰、競技場都是很重要的增益。專業部隊會有專門提供堅定的職業,像是燃火者 (Firebrand)。
提供增益 (Boon Support)
除了堅定,其他會對我方造成優勢的增益也是多多益善。同一位角色能提供的增益數量有限,所以團隊內會分工,決定要那些增益。
重要的高級增益是急速 (Quickness) 和敏捷 (Alacrity)。同一種職業只會有這兩項其中一種,要不然會太強。玩輔助的話,最好把 Build 調到能夠提供這兩者之一,對部隊會很有幫助。
典型的增益提供職業有預告者 (Herald)、元晶師 (Catalyst)、燃火者 (Firebrand)。
治療 (Heal) 和清除狀態 (Condition Removal)
雖然都是輔助,治療和增益需要的屬性相異,所以會做一些分工。治療者不需要提供太多增益,這樣會比較容易調 Build。
除了直接治療,持續上護盾 (Barrier) 也是相當重要的。護盾會比生命值優先扣除,等同於暫時增長生命條。若是以治療為主的輔助,最好看一下能否調整出有護盾的 Build。
在琴子撰寫這篇文章時,護盾被改差了。但這只是護盾的總量下降而已,其功能仍然不變。
常見的護盾提供者有災厄師 (Scourge)、玉偃師 (Mechanist)、預告者。
傷害輸出 (Damage Dealer)
單體傷害輸出 (Single Damage)
通常由遊蕩者兼任,會戰時負責抓尾刀。
範圍傷害輸出 (AoE Damage)
有些職業的傷害技能是以範圍傷害為主,在大型會戰時用來削弱敵方。一些例子像是災厄師 (Scourge)、元素使 (Elementalist)、龍魂使 (Renegade)、獵龍者 (Dragonhunter)。
移除增益 (Boon Strip)
大部隊依賴增益維持隊伍強度。移除敵方增益也是大型會戰其中一種玩法。一些例子像是死靈法師 (Necromancer)、幻術師 (Mesmer)、破法者 (Spellbreaker)、狂獸師 (Untamed)。
遊蕩者 (Roamer)
負責偵察敵情、擊殺落單玩家、占領小型物件 (崗哨、營地、怪獸營區、塔)、騷擾要塞等。通常有高單體傷害及自我存活的能力。
一些例子像是獨行俠 (Daredevil)、破鋒者 (Willbender)、魂獸師 (Soulbeast)、靈刃術士 (Virtuoso)、先驅者 (Harbinger)、審判者 (Vindicator)。
選擇 Build
單人玩家建議調成遊蕩者 Build。因單人玩家不一定會跟到大部隊,調成大部隊 Build 意義不大。
若有固定的戰場公會,公會通常會指定職業、提供 Build,照著點就好。
每種職業都可以調成攻擊取向或防禦取向的 Build,只要裝備、特長的整體走向是合理的即可。